《孙子兵法.军事版》第三篇军形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 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为敌之可胜,故曰: 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 非善者也。故举秋毫而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而不为聪耳,古人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似镒称铢,败兵若似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译文 从前那些善于用兵打战的人,总是首先为自己创造不能够被敌人战胜的各种条件,来等待敌人可能被战胜的时机,不能够被敌人战胜,这在于自己创造条件,可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有隙可乘,所以说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可以为自己创造各种不被战胜的条件,而不能创造敌人的可乘之机,所以说:胜利的结果可以预知,而不能够人为创造。 实力不够雄厚不能够战胜敌人的,采取防御措施,实力雄厚足以战胜敌人的,采取守势,是因为实力不足,采取攻势是因为实力雄厚。善于采取防御措施的人,把自己的防御措施藏在极深的九地之下,不会给对方留下痕迹,善于发动进攻的人,发动进攻在极高的九天之上,所以能够保全自己的实力而取得完全的胜利。 预见战争胜利的结果的方法,只不过是今天大多数人都知晓的方法,不是善于预见结果中最善于预见的,战胜对手天下百姓都称是善于打仗的人,不是善于战胜对手中最善于战胜对手的人。所以说这就像是双手能够向上托举秋毫的人,可不是有很大力气的人,能够用自己的眼晴看见太阳和月亮的人眼睛不是明亮的人,能够用自己的耳朵听到雷电霹雳的人不是耳朵聪明的人,以前的人们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是战胜了容易战胜的对手而已,所以说善战者的战胜对手的过程,没有留下多么智慧的名声,没有留下多么勇猛的战功,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战胜敌人没有丝毫差错,没有丝毫差错,因为他采取了许多必胜的相应措施,战胜了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对手而已。所以说采取高明取胜方法的用兵者,首先采取方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丢失战胜敌人的可乘之机。所以说采取高明方法战胜敌人的人首先采用相应的方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谋求战争,没有采取高明取胜方法的败兵首先发动战争,在战争中谋求胜利。 上古兵书《兵法》记载着“形"的内涵:一是物产的幅度,二是物资的数量,三是人口的基数,四是权衡量称,五是结果的胜负。地理环境形成物产的幅度,物产的幅度形成物资的数量,物资的数量形成人口的基数,人口的基数形成权衡量称,权衡量称得出结果的胜负。所以说在实力比较中优势胜出的军队好像是用一镒来称量一铢,而实力比较处于败势的军队好象是用一铢称量一镒。处于优势军队的指挥者指挥民众作战,好象是把存放在千仞之山上的溪水决开口子,溪水凭借蓄存的能量奔流而下,这就是“形"。 说明: 此篇经文的全部内容在《军形》中基本没有变动,只是把“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之后的“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一句经文云掉,放这没有任何作用,无法解释,而放入《军事》篇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
版权声明:
作者:公刘
链接:https://zumaiwenhua.com/szbf3.html
来源:炎黄祖脉文化断代工程【祖脉文化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